第十八届上海国际淀粉及淀粉衍生物展览会

2024年6月19-21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距2024年展会还剩

  • 00
  • 00
  • 00
  • 00

马铃薯淀粉加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又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整个行业已基本完成设备更新、工艺技术迭代、产品品质提升,总产能达260多万吨,已超过了欧盟的产能。
但原料供给不足和优质加工薯的稀缺与庞大的产能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了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桎梏。
因此,建设优质加工薯种植基地或与种植大户、农场主(农户)建立订单种植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战略。

首先,优质加工薯种植基地是生产高品质淀粉的保障。
好处有三:第一,确保原料供给,在生产季有“料”可加工;第二,有助于工厂控制原料的质量,而且也促进了种植基地加强质量管理;第三,原料是高淀粉含量的加工薯,不是商品薯挑选后的残次薯,这样能保证淀粉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此外,自建原料基地,种植高淀粉加工薯,与种植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牢牢掌握原料供给是保“质”保“量”加工淀粉的核心所在。

据了解,目前,国内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的已有不少企业,例如内蒙古华欧淀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种植大户”的模式,每年对外签订3万亩以上的高淀粉加工薯订单,配套自有大田种植示范基地2万多亩。同时公司成立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承包种薯扩繁基地5000亩,与区内外种薯公司、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对马铃薯淀粉加工新品种进行选育,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功筛选出10多个高淀粉新品种进行种植推广,每年通过订单种植回收的加工薯满足了企业大部分原料加工的需求。

北大荒薯业集团在东北建有自己的加工薯原料基地,基本实现了原料供给;青海威思顿薯业自身有农场也有扶贫相合作的合作社供给原料,满足了部分原料需求;河北的泓辉双合、富鑫、鑫华、百顺源、万博、三力等公司或自己种植或与农户合作,以此来解决一大部分原料的供给问题;内蒙古薯元康和蒙森薯业、蒙淀等公司近年来也自种数千亩高淀粉品种,满足了一大部分原料的供给。
西北产区的宏达淀粉、蓝天薯业、华尔晶、利华、福农薯业、鑫喜、祁连雪、卓立成等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实现了部分加工原料的供给。

最值得称道的是新疆天山雪公司近年来开始完全自建加工薯原料基地,公司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承包土地、购入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每年公司自己种植数万亩高淀粉加工薯原料基地,实现了全程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彻底解决了原料供给难题…… 其次,种植高淀粉加工薯与农户而言多了一个选择和一份保障。这几年商品薯市场薯海浮沉,很多种植大户赔在了商品薯过山车式的行情上。倘种植淀粉加工薯与企业签订合同后,有保底合同支撑(目前一些大型加工企业的保底价格为60元/淀粉含量,如淀粉含量在20%,每吨加工薯的价格不低于1200元,种植早期加工薯价格会更高)。在高淀粉加工薯品种方面,经了解,目前各产区优质高淀粉品种有:东农310、中薯18、中薯早39、北薯系列、维拉斯、垦薯系列、中加10号、中加11号、庄薯系列、陇薯系列、青薯9号、云薯304、克新27号、晋薯16、大西洋、夏波蒂等等。因此,选择淀粉加工薯种植收益稳定,提前锁定种植品种、订单价格,努力在增产增收上下功夫,这样种植模式风险较小,种植户的收益可预期可有效实现。

另外,种植淀粉加工薯综合种植和收获机械费用低,光种植一项,在用肥、用药方面就比商品薯的投入低800-1000元/亩,如果地块合适,较商品薯机械费用会减少300元/亩;有种植订单合同,在种植户资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在当地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可有效的减少资压力;不用包装,散装最理想,单包装形式的选择就可节省成本120元/亩左右;交售标准与商品薯相比,商品薯对薯型有严格要求,对有破皮、机械损伤、空心、虫害、病害等也都有严格规定,商品薯在销售前至少有20-30%的不合格薯需人工挑选,而种植淀粉加工薯可以减少人工调选费用200元/亩。同时如有薯型差、机械损伤、轻微破损,加工企业都可让步接收;企业对加工薯敞开收购,大小统收,可集中交售,现款结账。

不存在储存损失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诚然,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希望马铃薯主产区的各级政府部门能对马铃薯种植和加工给予帮助,譬如种薯补贴、种植补贴、加工补贴等等。 时光易老,时不我待。时下,正是各产区加工企业确定2023年度种植订单的好时期,做好2023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商业运营模式是每一家企业的必修课;广大马铃薯种植大户、农场主也变“猫冬”为“忙冬”,积极选择优质马铃薯加工企业进行提前对接,做好订单签订工作,做好下一年度的种植计划,在高淀粉品种选购、地块选择、水肥条件、植保方案等工作方面做细做实,实现与加工企业的良性互动,为马铃薯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现在,我国的马铃薯淀粉产业在产能与工艺技术方面已可媲美欧盟,产业的困境主要在“原料”和工厂的集中化方面,相信只要走过这段阵痛转型期,马铃薯加工业定将迎来新的“薯光”!

 

本文来源:薯界风云
声明:凡本平台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平台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行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侵权,联系删除。